深圳小产权房老甘(从“最穷村”到深圳文创新名片)

3月初,春雨霏霏,行车进入龙岗区吉华街道甘坑新村,却是一片秩序井然——车辆整齐停放,村里环境整洁,周围青山环绕,空气清新。再深入走走,便可看到这样一个客家村落:随处可见的亭台楼阁溢满悠悠古韵,依依垂柳道不尽百年风华,一条条青石小道似在诉说着令人神往的古老传说……

上午10时许,甘坑社区党委书记、工作站站长谢俊风在甘坑新村社区工作站四楼的办公室忙碌着。说起社区一路发展的变化,他颇有感触,慢慢泡了一杯清茶,两眼望了望窗外依山而建的村宅,笑着说,“以前我们可是大布吉片区最穷的村,现在慢慢有了存在感,村民们在外面可以骄傲地说我是‘甘坑人’了。”

值得一说的是,今年春节期间,甘坑客家小镇以“小凉帽灯笼节”为活动主题,推出系列主题酒店的优惠活动、小凉帽皮影剧场、农场等系列主题鲜明的活动,共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接待人数与收入均创新高。

从凋敝破败的客家小村落到国家级文旅特色小镇,甘坑客家小镇可谓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间静默地书写了一个百年老村的“转型传奇”。

南方日报记者陶清清

交通之变

引进公交总站

修建地铁10号线

时值中午放学时分,甘坑新村大门口有不少学生走路回家,甘李路旁有一个公交总站,数条公交线路连接深圳市中心和龙华、龙岗、布吉片区。与此同时,以市中心益田为起点的地铁10号线也经过甘坑,目前正在加紧修建中。

这成为甘坑社区交通大提速的一个缩影。

在客家话中,“坑”是指小溪流、小水沟,“甘坑”是因泉眼遍布、溪水甘甜而得名。350多年前,勤劳智慧的甘坑始祖看中了这里四面环山、山间有水的自然环境,遂在此定居繁衍生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甘坑出了名的偏僻,外地人都把这儿称作‘被人遗忘的角落’。”对于土生土长的“老甘坑”张新民来说,他对当时甘坑的凋敝破败记忆犹新,“那时候,要从甘坑去布吉镇政府办点事情非常不便,中途要转好几趟车不说,还大多是崎岖不平的山路。”

“我们村只有一条甘李路接秀峰路,而且是一条回头路,从布吉过来,在村口拐了个弯又回到布吉,不像其它村有道路直达村里。”谢俊风回忆,从地图上看,甘坑离龙华直线距离很近,但以前去龙华片区要先坐车到布吉,再从布吉转到龙华。

由于交通极为不便,甘坑,这个百年客家村庄一度被列入深圳市“扶贫奔康工程”帮扶对象,在当时的布吉镇24个村里面排名倒数第一。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甘坑社区领导班子大力引进公交总站,并建起3个住宅小区。“有了公交场站,就会增多公交线路,我们的村民到各地去就方便了。”谢俊风说。

值得一提的是,甘坑社区还迎来了地铁10号线。这条起自福田口岸、终点为平湖中心的轨道线路,在甘坑社区有两个站,分别为甘坑站和凉帽站。地铁建成后,从市里来甘坑更便捷了。

环境之变

从百年老村到魅力小镇

交通之困仅是甘坑曾经落后境况的一个侧面。

如果从空中俯瞰,甘坑这个地方山多水急,甘坑人曾经引以为傲的青山绿水在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甘坑人后反倒成了桎梏甘坑发展的瓶颈——由于处于边坡下,地势较低,河道涉洪不畅,每逢暴雨都有房屋遭受水浸,加上历经长年风雨侵蚀,有30间房屋已成为危房,安全隐患较大。每逢台风、暴雨,都需转移居住人员30多户150多人。而且由于老村房屋租金不高,租用老村房屋的社会闲散人员和经营废品收购、无证经营的人员较多,因此每年都需组织多次清理,但清理过后很快又回潮,导致老村环境恶劣,治安状况较差。

上世纪90年代,陈女士从老家河源来到甘坑打工,每当回忆起当年的甘坑她仍感慨于它的破败:“当时的甘坑用三个字来形容就是‘脏乱差’。”那时候陈女士时常望着周遭尘土漫天、泥泞不堪的路面发问:“这个地方什么时候能变好啊?”

2010年,抱着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想法,甘坑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决定把整个老村的老房子按照当时的价格统租下来,租期15年。

“将土地卖给开发商的诱惑确实曾让甘坑人心动。”谢俊风时任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副董事长,他回忆说,一番权衡之下甘坑人有了更深远的思考:假如把这些记载甘坑先辈拓荒足迹、见证客家人奋斗历程的古老村落全部拆了重建,势必无法留住客家传统文化与民俗记忆的根。

甘坑必须改变,但如何改造,谁也没有思路。

“我们通过召开股东大会、原村民和党员干部开展大讨论、入户宣传,组织参观考察成都城市旧改典型宽窄巷子发展模式,特邀成都宽窄巷子总策划杨健鹰现场具体指导等形式,社区上下形成发展‘客家小镇’共识。”谢俊风说。

很快甘坑引入北大研究院编制了《甘坑客家小镇城市设计》及《深圳甘坑生态文化公园详细蓝图》,以甘坑老村为重点,利用甘坑社区保存较好的客家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整合社区宅基地及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230.96公顷土地,根据特色景观及客家文化主题,通过综合整治、更新改造等方法,坚持开发与保护结合、生态与文态相融、特色文化与非遗文化融合,打造了由文化休闲区、特色产业区、农耕体验区、湿地科普区、农业观光区、山地运动区六大板块组成的传承客家文化的风情小镇。并引入商业运营公司盘活社区内鱼塘、菜地、河道等资源,带动了片区内老旧工业区整体升级;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先期共投资11.6亿元开发建设,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化解了建设项目开发预算投入高、建设周期长的难题。

位于小镇内的状元府,千余木刻,美轮美奂,幅幅皆为故事;十数古诗,千古吟诵,首首蕴藏画面。南香楼楼中有楼,画中有画,雕梁画栋,生动有趣,大小200余雕刻物件,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智慧。休闲田园度假,生态农庄耕作,湖边垂钓野炊,还有那酒吧街的红灯倒影,让甘坑客家小镇焕发出崭新的魅力,客似云来。

“在开发建设甘坑客家小镇过程中,始终坚持尊重历史,最大限度保护原有生态,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谢俊风说。

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甘坑自2010年起通过综合整治、更新改造等方法,打造了传承客家文化的风情小镇,至今依然是深圳文博会分会场。

为了持续提升环境,甘坑社区安保力量从20余增加到50人,协调车行秩序;环卫保洁标准从每平方米7元提到现在的13元,达到深圳中心区水平。

“环境变美了,游客多了,租金高了,我们的生活也大不一样了。”甘坑的居民体验到了最明显的变化,他们常常邀约亲朋好友来甘坑转转。

“而更重要的是,甘坑成功保留和强化了地方村落的文化特色,产业功能得到了活化升级,探索出了一条经济转型发展与老村改造、历史建筑保护、文化传承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新路。这或许就是甘坑对于龙岗区乃至深圳市的典型意义所在。”一位观察者表示。

发展之变

从穷困村

到国家级文旅特色小镇

交通、环境的落后,引起了甘坑社区领导班子的反思,他们开始从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上寻找变革之路。

2005年前后,甘坑赶上了深圳农村城市化最后一趟末班车,引进了两家规模较大的五金磨具企业,公司规模从300多人发展到1600余人。

尽管集体经济有所起色,但甘坑社区依然默默无闻,发展依然属于“普速绿皮火车”。

为了加速村集体经济发展,甘坑社区领导班子把目光聚焦到文化创意产业上,并逐步将家私、纸箱等低端产业清走。

2011年,甘坑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组织人员前往坂田手造文化街参观。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布满木雕、刺绣、书画的店铺……这条利用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多功能生活街区新貌为甘坑人打开了一扇窗——甘坑老村群山环抱,有山有水有百年老屋,能否仿效坂田手造街,将其改造成传承客家民俗记忆的文化旅游生态园。

于是,在区、街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甘坑人选择对老屋村进行修旧如旧的古村落保护性开发,并制定了保护和改造计划:以甘坑老村为重点,利用甘坑社区保存较好的客家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整合社区宅基地及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土地,通过综合整治、修旧如旧等方法,打造传承客家文化的风情小镇。

与此同时,在2016年的文博会上甘坑又成功引来了华侨城这只“金凤凰”。双方签署了数百亿元的合作协议,欲围绕“文化+旅游+城镇化”战略模式,建造集文化、生态、科技、旅游四位于一体,拥有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新兴产业示范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特色小镇6张国家级名片的特色小镇。

“曾经颓败的老旧危楼,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客家文化风情景区,这种老村改造及经济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有代表团在甘坑客家小镇调研考察时,对甘坑的创新发展表达了高度肯定与浓厚兴趣。

2017年7月,甘坑客家小镇从全国40余个申报的参评试点项目中成功突围,荣膺2017中国文化旅游融合先导区(基地)试点。2017年5月,小凉帽形象亮相文博会,登上央视《新闻联播》;2017年9月,首部中国本土文化“IP+VR”原创电影《小凉帽之白鹭归来》在第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斩获两项大奖。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hynews/110495.html

相关推荐

联系电话
微信咨询
手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