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佛冈小产权房,看清远佛冈贫困村的大变迁

“鸡飞狗跳”的景况,每天都在这个位于清远市佛冈县里水村的农家小院上演,黄方辉不觉得烦,反而十分受用。“我看不清,但能听得到吵闹,有吵闹,才有生气。”他笑着说,麻鸡、灰鹅、黄狗,还有院外几亩菜地,让73岁的他和老伴,过上了好日子。

黄方辉一家是里水村贫困户,在扶贫干部未进驻之前,五口人,年收入不足3000元,窘迫的生活可想而知。如今,他和村里的63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都已超过12000元。

这,只是广州对口帮扶清远市的一个缩影。

清远市

扶贫概况

2018年总脱贫率将超97%

在清远全市,包括清新、佛冈、英德、阳山、连州5个县51个镇的205个相对贫困村,有16629户贫困户共41656人,在广州市安排的28个市直机关单位、16家市属国有企及越秀、荔湾、白云、黄埔等4个区的帮扶之中。2016年5月至今,广州市派出驻村干部226人,驻市工作队和5个驻县工作组干部共18人,截至今年10月,广州对口帮扶清远资金到账112232.79万元(平均每村547.47万元),目前各项资金实际已使用89107.27万元,资金使用率为79.39%。

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口帮扶清远精准扶贫工作,2016年以来,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及扶贫工作分管领导均亲临清远脱贫攻坚一线调研指导工作。在清远市各级党委政府的直接指导与合作攻坚下,预计广州帮扶的贫困村2018年末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11509.54元(省预定目标为9820元),比2015年末增长61%。贫困村平均集体经济收入可达到10.02万元,比2015年末增长317%。预计2018年总脱贫率达到97%以上。

尽心尽力的驻村扶贫干部

脱贫之道1

叶伟平有事没事都喜欢去黄方辉家转转,他说,73岁的老人,衰老、弱视,还因病常年挂着尿袋,再加上家里智力低下的儿子和只有3岁的外孙,这些,着实让他牵挂。

虽然看不清眼前事物,但听到门外一声“黄伯”,黄方辉便知道推开院门的是叶队长——叶伟平是广州市越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驻到里水村的扶贫队长,2017年1月9日来到里水村,用接近两年的时间,跟村里每个人都交上了朋友。

在贫困户眼里,他是明察秋毫的“细心人”。

75岁的贫困户黄社东,自己股骨头坏死行动不便,老伴也是重症在身,老两口住的房子漏了多年,下雨天只能盆盆罐罐摆在地下接。去年冬天,叶伟平第一次入户探访,就发现黄社东家房顶渗漏的问题,他马上联系做防水的专业公司,为老人家拉来2万多元的赞助,包工包料,一次堵漏。

一位出生14年都没有户籍的陈姓小“黑户”,骑在捡垃圾的叔叔脖颈长大,可惜叔叔和父亲一样,也是智力低下的残疾人,不能给他正常的教育。叶伟平至今记得第一次走入这个特殊家庭的情景,“大冬天,十多岁的孩子还穿着短袖,外边套一件七八岁小孩的外套,光脚,躲在大人后边。”叶伟平在满屋的垃圾中无处落脚,硬生生挤坐在床头,把这个家庭成员的状况了解得清清楚楚,“妈妈在孩子出生不久就离家,这些年没有任何音讯。”

叶队长自掏腰包2000元,跑前跑后,为孩子做了亲子鉴定,并在当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很快为男孩落户,去年入读初中,性格开朗很多,见人就笑着问好。男孩的父亲今年5月离世,但他至少能够放心,“现在叔侄俩都有补贴,叔叔每年4000元上下的残疾人补贴,孩子能领教育补贴,加上低保金、各项产业扶贫项目的分红,年收入早在贫困线上。”说起这家人的现状,叶伟平很是欣慰。

叶伟平的“自费”扶贫项目,还包括为一名被母亲遗弃16年的女孩“私设”岗位,“让她在村委上班,半天30元,做了一个月。”叶伟平笑呵呵地说,女孩在家待了16年,不上学,不见人,非常自闭,之所以安排这个职位,是想帮助女孩树立自信,培养她与人交往的能力。

其实女孩“上班”之前,叶伟平已为她对接到中大附属医院的心理医生做过长达一整月的心理干预,而事实证明,他所想和所做的每一步,都是正确的。

女孩在村委工作后,每天都能得到村支部和村委干部有意无意的引导,终于表示愿意读书。去年,叶伟平再次发动社会力量,为她找到广东省城市建设技术学院的就读机会,“现在回到家见到乡亲都很亲切,有人问她学校的情况,她会笑着说,‘很好!同学都很喜欢我,对我特别亲热!’”

企业+服务站+扶贫户

脱贫之道2

叶伟平的微信名很有意思,叫“通正十三”。他解释说,“通正”是他所在篮球队的名称,而他正是十三号球员,“我们的球队是自发组建的,队员来自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极富爱心。”

队友的“爱心”因为“通正十三”搭桥,在里水村喷薄。

2017年1月,密集入户走访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3户187人后,叶伟平已经把全村情况摸了个遍,每家每户因何致贫,又该如何脱贫,他心中有数。当月,他拉来十多个企业进村考察,与广州“清心鸡”和“西华美食”促成了一项惠及全村贫困户的落地项目——天皇白鸽养殖产业。

说起与扶贫项目的“联姻”,运营养鸽场的合作社负责人李扬贵感慨不已,“我们的旧鸽场只有5个棚,遇到叶队长之前,不愁养,但愁卖,效益一直不好。”他坐在藤椅上细说扶贫“缘分”,“叶队长带着诚意抱着理想找到我,还带来销路,这一合作,利润和规模都翻了倍。”李扬贵笑言,自己养鸽七八年,现在反而没有叶队长了解鸽子,“从鸽子生蛋,到肉鸽进入市场,每一个环节,他都比我清楚。”

叶伟平拉来对接养鸽场的企业,在广州拥有过百家生鲜和烧腊分店,每隔4天来里水村养鸽场运走一批肉鸽,无论数量,多少尽收。

“有了企业的供销合同,现在的产量,供不应求。”李扬贵计划明年与扶贫项目更深度结合,抓紧改建与扩建鸽棚,争取利益最大化。

企业+服务站+扶贫户的投资模式,成功带动贫困户务工和分红增收,仅此一项,每年为集体和贫困户带来7万元收益。

四村“抱团取暖”学技术

脱贫之道3

秧苗远离地面,根茎浸入水中,就能长成青翠欲滴的叶菜,你信不信?

不由你不信。在位于佛冈县龙山镇西部从化围村,泡水长大的“高级”蔬菜神气活现地站在种植台上,等待从“水田”走上餐桌。

这项名为“无土水培”的蔬菜基地项目,是越秀区财政局从2016年5月开始对口帮扶从化围村后,根据“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和要求,与周边四村“抱团取暖”,联合投入160万元扶贫资金与惟德科技农业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现代农业蔬菜大棚。在这里,42岁的贫困户朱美婵从传统农民变身“产业工人”,不仅学到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取得一份月工资2500元的可观收入,还能和全村100多名贫困人口一样,从基地年收益中获取分红。

“儿子上学不愁学费,穿衣吃饭也有钱用。”朱美婵在包装车间码放刚刚采摘的芥菜,衣着整洁,满面春风。42岁的她是一位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两个都在学龄的儿子,三年前,一家人的支出都要靠她面朝黄土挖掘,如今的改变,令她欣喜万分。

高兴的不只是像朱美婵一样有收益的贫困户。惟德公司技术负责人欧永耀也在包装车间帮忙,他说,“合体”从化围村等四村的扶贫项目后,公司的水培蔬菜成为有使命感的“扶贫菜”,从最初的几十亩扩建到300亩,产量增大不说,效益也成倍增加。“以前每天产两三千斤,现在日产15000斤,蔬菜产品不仅销往广东各地,还被香港和澳门的客户看中,每天都远销港澳。”

蔬菜基地还带动了当地50多个村民就业,其中有6位是贫困户。村扶贫干部陈世民介绍说,基地产值达到每年500多万元,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聘请贫困人口到基地工作,并在5年的合作期内每年给予投资额的9%作为项目效益,合作期后惟德公司将原价回购该蔬菜大棚设施,“这种合作方式大大扩张了当地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也形成了当地龙头企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的良性循环。”

此外,扶贫队员通过了解当地手工业基础优势,开发扶贫岗位促进贫困户就地就业,帮助9人到当地玩具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务工,目前累计已有35个劳动力通过就近或转移就业实现稳定就业。

开微店卖土产“名鸡”走出清远

脱贫之道4

周晓君22岁,是家里的老大,下边5个弟妹都在读书。回到大埔村之前,她在佛山打工,省吃俭用帮父母分担一家三代,9口人的基本生活。漂泊的日子并不快乐,她经常梦到大埔村的老房子。今年春节后,晓君的梦想终于成真,“黎队长知道我们家的情况,专门为我安排了工作。”

晓君口中的“黎队长”,是广州港务局派驻大埔村的扶贫干部黎卓明,扎根大埔两年多,他对周家的情况了如指掌,这个贫病交困的大家庭,需要晓君回来支撑,其时,扶贫队正在筹建大埔电子商务平台,计划以营销佛冈当地“名优特新”产品、销售贫困户农特产品和温泉度假资源为依托,推动农产品和休闲旅游产品上网营销,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及村民代购生产生活资料、代办缴费购票等业务,探索“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的网店扶贫模式。

平台搭建完毕需要专人打理,贫困户有了新的就业岗位。作为贫困家庭的一员,读过技校,又有文员打工经历的晓君成为不二人选。晓君每月的工资有2500元,她的主要工作是协助驻村工作队整理扶贫资料,同时,兼顾在电商平台上推广大埔村贫困户养殖的清远鸡,帮助贫困户打开销路持续增收。

每天早晨9点,晓君在电商室接收贫困户送来的新鲜清远鸡,装袋、抽真空,再打包到盒子里,等待快递员上门。

中午之前,订单全部处理完毕,晓君打开电脑,等待新客户下单。“主营清远鸡,还有几个品种的土特产,我们正在增加货品,以后店里的东西会越来越多。”晓君有空时也会随黎队长去探访贫困户,她很愿意用最实际的行动,回报脱贫攻坚带给她和家人的利好。

大埔村的扶贫产业也不少,除电商外,帮扶单位广州港务局投资90万元。与长盛农林开发公司合作项目,建立创新三农、科技精准扶贫项目示范基地,开展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项目。2018年,驻村工作队大力推进落地实施白酒加工小作坊、飞天芦鸭、生态鸡及生态养鱼等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贫困户增加13.5万元收入。

没有多余土地扩大种养殖产业,驻村工作队挖空心思创新扶贫方法,又碰撞出“金点子”——帮扶单位投资80万元将已用作废品回收站的废弃学校收回进行修缮,作为物业出租增收和为村民服务、开展创业就业、实用技能培训等活动场所,每年可回笼租金10万余元,比修缮前年收入增加8万余元。

更有趣的是,利用修葺一新的综合楼顶,还有投资近100万元建设的另一扶贫项目——分布式光伏发电,该项目并网发电运行后,按贫困村、有劳动力贫困人口3:7比例分红,每年可为有劳力家庭贫困人口人均增加约600元稳定收入。目前,已发电6.49万度,创收5.516万元。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sznews/115010.html

相关推荐

联系电话
微信咨询
手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