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小产权房是否停建 生命之水——河北水困境与汉水大移民

□梅洁

题记

今年10月,三千里汉水就要进京了!一个长达半个多世纪、世界最大的引水工程就要开始履行一项伟大的使命了,干渴的北方、嗷嗷待哺的河北已经望眼欲穿!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1991年),作家梅洁用二十多年时间在持续关注、书写这一工程背后那个庞大的移民群体,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奉献、他们的大爱,惊天地、泣鬼神。梅洁先后发表、出版了近150万字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作品:《山苍苍,水茫茫》(10万字,1993年第2期《十月》)、《大江北去》(45万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汉水大移民》(89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在汉水进京之前,梅洁写了这篇文章,以便让即将受汉水滋润的河北更多地了解这一跨世纪工程的由来,共同分享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更好地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之水!

(一)

在河北省水利厅办公室主任张树声的写字台前坐下后,我们互相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这感觉是源自我们共同经历过相同的时代,还是我们都在牵挂着水?或是张树声也爱着文学?也许都有。

在北方乡村的河洼里玩水长大的张树声,挨过饿,当过兵,上过大学,后来的20多年里,他都在水利部门工作。一见面他就对我说起他的故乡兰沟洼,接着他把自己写的兰沟洼的文字交给了我,我深为他对兰沟洼的牵挂而感动——“我们村南有一条小河,小河向东穿过了以兰沟命名的一溜儿‘兰沟村’。说是河,实际上是一条大沟,俗称南沟。”张树声这样开始了他怀念故乡的文字。

20多年的光阴,倏然而过。张树声再回故乡,已看不到带给他童年欢乐的兰沟洼。“我无论走到哪里,兰沟洼都是我心中的牵挂。现在,村子大了,房子新了,人口多了,地还剩人均一亩。土地承包,缸满囤圆。但同时河也干了,洼也干了,不要说苇子、蒲子,连苇蒲的根也没了,河与洼被取土挖得沟壑纵横。站在小时候跳水的石桥上,举目四望,大地一片干渴。碧水清波今何在?我心一片惆怅。地下水一降再降,浇地的泵一换再换,现在已用上了潜水泵,自己家吃水也要用电机抽,浅井都抽不出水了。年近八旬早已退休在家的老父亲知道我在水利线上工作,几次都对我说:咱们这儿现在什么都好了,可就是缺水呀。当他从电视上知道南水北调的消息后,还特地问我:南水北调咱们这儿能用上不?我认真地回答:国家和省里正在想办法。实际上,南水北调的水只能供到受水区的县市,还不能供到我们村,但我又不想让父亲失望,我就那样模棱两可地回答了。”

……

在我从北京、天津、石家庄一路走来的路上,像张树声这样对故乡和水牵挂着忧虑着的水务工作者形象一直在我心中萦绕。他们说到故乡、说到水时,都是满怀惆怅。他们怀念沿大清河乘船到天津上学的情景,他们也很怀念沿滔滔漳河水随母亲到漳州看姥姥的岁月……可现在,所有的河都干了!甚至连河道的痕迹也消失了。

他们说,海河流域原本有几百条河流的,占海河流域面积60%的河北,有子牙河系、大清河系、永定河系、漳卫南运河系等六大水系几十条河流奔腾而过。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短短50年的时间,所有的河流都消失了;不仅河干了,地下水也采完了,海河流域因超采地下水已形成9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漏斗沉降区,河北占了一半!

(二)

我曾两次到过河北沧州的南大港,当地人称大洼,这里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缓解饥饿而建的农场。农场的朋友告诉我,大洼原本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湿地,是“地球之肾”,现在大洼已干得滴水皆无。为保护湿地,在“引黄济津”时,农场也曾搭车从黄河买水,一年1000万立方米、2000万立方米地买。后来没有钱买水,大洼就彻底干涸了。干涸的大洼开始闹蝗灾,蝗虫飞来时,天空顿时一片昏黑,犹如邪魔穿过一般。苇地里1平方米就有6000多只蝗虫,一脚踩下去,能踩死200多只!蝗虫几天之内把芦苇连叶带秆全部啃尽,大地顿时寸草不生。飞机开始撒药灭蝗。后来人们看到,无边无际的芦苇地里铺满了蝗虫的尸体。堆积达1米多厚!为了消灭彻底,大洼人如祖先那样,开始点火烧蝗。于是,十几万亩的芦苇荡燃起了冲天大火,持续了几天几夜。百里外的沧州市民也看到了大洼人烧蝗的滚滚云烟……

我也曾两次到过“华北明珠”白洋淀,总面积达360余平方公里的白洋淀,由140多个淀泊、3700多条壕沟组成,承接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白沟引河等河流的水,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遥看白洋水,帆开远树丛。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这是清康熙皇帝游览白洋淀时留下的诗句。然而,白洋淀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竟有15年干淀!有些年份,淀里干得底朝天,上面可以跑汽车、拖拉机,在淀里打井;家家户户的木船,底朝天一搁就是五六年。

人们拦截了上游入淀河流,修筑了50多个大中型水库,对白洋淀的无序开发,最终使华北这颗亮丽的明珠黯淡无光……

(三)

我很感激河北水利厅高级工程师魏智敏,是他让我更多地懂得了华北平原这块土地曾经怎样被洪涝洗劫,现在又如何被干旱折磨。他熟知脚下这块土地的水脉如同熟知自己掌上的纹路。

当我问起1963年8月的大洪水时,他记忆犹新。他说那年真是“洪水滔天”,越过京广铁路的水量每秒达7.8万立方米,100多亿立方米的洪水压向天津,天津市内平地起水6米!京广铁路中断28天,河北100万人投入抢险。他说那年河北5000万亩土地被淹,5000多人在洪水中丧生。河北经济损失达70多亿元,相当于河北一年工农业总产值的1.2倍。全省吃外省救济粮150亿公斤,直到1983年粮食才自给。

他说那些年人们都怕水。那些年没有一条河没水,那时全省的航运里程达3000多公里,顺子牙河从天津直达邯郸再至安阳,顺石津运河直达石家庄,沿大清河直达保定……每条河都能行船,那景观犹如江南水乡;他说那时地下水离地面只有1米,用扁担勾着桶就能从井里打上水;他说那时河北大地泉水喷涌,邢台的百泉、大河泉,保定的一亩泉,承德的热河泉等等,这些泉眼1秒钟都能喷涌出一两吨水。

然而,和北京、天津一样,河北大地从1963年大洪水以后,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干旱。旱得种不了庄稼时,人们开始打井抗旱。从1964年至今,90多万眼机井凿通了河北大地。自1984年以来,每年超采地下水50亿吨,累计已超采地下水1000多亿吨!由超采而形成的地下漏斗沉降区已达5万多平方公里,这是世界罕见的漏斗沉降区!由此造成地面沉降、地裂、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环境日益恶化,有三分之二的机井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平原地下水埋深已几十米,最深的已100多米。沧州、衡水、邯郸一带打井打到三四百米才能见到。

地表水、地下水的枯竭使华北大地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沙化,仅河北省土地沙化面积已达1400多万亩!每年春季的沙尘暴七八次地在华北上空降临,如黄色邪魔般压境,遮天蔽日,天昏地暗。

河北省已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省份,人均只有280多立方米的水量不及中东沙漠国家的人均水量。国际社会认定的地表水开发利用的警戒线为40%,超出则将严重影响环境,而河北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超过95%。

缺水使河北每年几千万亩土地受灾,粮食减产每年达几十亿吨,使一些县、乡、村不得不实行定时、定量、凭票供水……

即使河北干渴得嗓子冒烟,也依然从2008年至2013年的5年里,向干渴难耐的首都北京供水16亿吨……

(四)

河北对于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实在是望眼欲穿。

南水北调工程是为缓解北方缺水问题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河北省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受益省份之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一期将每年向河北供水35亿吨,远期将达到40多亿吨,加上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河北每年将获得60亿吨汉水和长江水(东线调长江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自河南省安阳市丰乐镇穿漳河进入河北省,沿太行山东麓和京广铁路西侧北行,途经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境内27个县(市、区),于涿州市穿北拒马河中支进入北京,河北省境内的线路全长464公里。

天津干渠渠首也位于河北省徐水县西黑山村北,线路向东穿京广铁路,经保定、廊坊部分县市于安次区东沽港进入天津,全长约154公里,河北境内长约130公里。

河北省水利厅南水北调办公室陈曦亮处长介绍说:“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涉及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廊坊、沧州、衡水7个市的91个县(市、区),总面积6.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3%;这个区域内人口近4200万,占全省人口的58%;区内国民生产总值近3000亿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65%。”

陈曦亮又说:“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近期受水目标112个,包括7个设区市、18个县级市、70个县城、11个省级重点工业区、4个市级重点工业区、2个农场。远期增加4个电厂,受水目标达116个。河北4000多万人将通过这些干渠、分干渠和管道喝到南来的汉江水。”

听着陈处长的介绍,我看到墙上挂着的河北省南水北调供水目标直线示意图,示意图上鲜亮的红蓝直线网状式铺设着,顺着红蓝直线,我看到那么多我熟悉的城市: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廊坊,还有我曾到过的一些县市:广平、磁县、邱县、广宗、赵县、武邑、泊头、南大港、正定、藁城、定州、任丘、安新、文安、霸州、易县、涞水、涿州等等,我不由得十分感慨,我真想一一告诉那里的朋友,你们就要喝到来自我故乡的、曾经孕育了我生命的汉水了!

临别时,陈处长说:“南水北调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是我们国家、河北省和受水区各市县的一件大事,办好这件大事需要自上而下共同努力。我们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我们一定能把这件大事办好,一定能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成像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那样彪炳史册的宏伟工程。”

(五)

2008年10月,国务院第32次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简称“南建委”)第三次会议决定,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程正式启动,丹江口水库2013年开始蓄水,2014年汛期后往北方送水。

消息传来,作为调水源头的十堰,作为已有300多万移民的移民大省湖北,便开始了规模宏大、远比三峡移民更为复杂、更为艰辛的一场大移民行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湖北丹江口水库调水一路北上,解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的水危机。蓄水量为290亿吨的汉江丹江口水库,原定2010年开始每年向中原、华北、京、津输送95亿吨生活、生产用水,后因种种原因,改为2014年开始向北方四省市送水,2030年以后,每年将输送130亿至140亿吨水。丹江口水库将成为中国北方人最大的一口水井。一口生命之井!

湖北十堰,将成为“中国的水都”!

丹江口大坝加高蓄水后,三千公里的水库沿线,290亿吨水,相当于20个十三陵水库、7个密云水库的库容量。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水面将淹没十堰上千公里公路、600多个码头、120多家企业、13个乡镇,损失非常惨重,这么多基础设施的恢复需要时间,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而真正的困难是移民!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丹江口大坝建成蓄水,十堰28万移民离别了家园;南水北调二期工程,十堰又有18万移民大迁徙,其中8万人外迁。

中央领导说:中线调水成败的关键在移民。湖北省领导说:中线调水移民是天大的事!

为了缓解北方水困境,湖北18万移民又一次开始上路了!

(六)

早在1959年12月26日,经过十万筑坝大军长达十年的奋战,汉江丹江口工程截流合龙。三千里汉江在人们高呼“万岁”声中被拦腰截断了……

此后,汉水和丹水开始倒流……

有着辉煌文明的郧阳古城开始沉没……

号称铁城的古均州城开始沉没……

庞大的武当山脚下的古建筑群开始沉没……

道教文化的瑰宝——壮丽的净乐宫、迎恩宫开始沉没……

土地和森林开始沉没……

房屋、码头、公路、邮电线路开始沉没……

28万湖北库区移民开始了艰难的迁徙之路……

从1990年长江委(中国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简称)在库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实物指标调查并下了禁建令,至2008年10月国务院南建委宣布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程启动,在这18年中,工程一直处在“要上马”的时紧时松的喧嚷声中,库区百姓和政府就再也不敢建设、也不让建设了。如果说,过去他们还小打小闹地上一些小工程,自1990后,他们就不敢上了,也不敢招商了!老百姓也不敢盖房子了,所有的硬件建设都处于停滞状态。然而,工程始终没能上马。2003年,国家正式下达停建令,规定172米水位线下一律不准再建任何项目,否则一律不予补偿。自此,库区经济、人民生活完全处于“冻结”状态。

一晃18年过去了,他们错过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最辉煌的年代!

对于几十年来依然生活在艰难、贫困之中的丹库移民,他们时时都在大声疾呼:要搬快搬,我们实在拖不起了!我们的房子都拖塌了!我们的媳妇都拖没了!

湖北丹江口市均县镇书记张兆华说:“1992年,库区开始执行国家停止建设的‘禁建令’,均县镇发展停滞,镇上不建车站、村里不修公路,村民房屋变危房便租用帐篷度日以待搬迁。本以为等一等就要移民了,而这一等,就是十七八年。这些年来,我们镇几乎没有变化。市里一位领导前年过来视察时说,这里比十年前还破落。全国其他农村的‘村村通’工程在这里被取消了。建了也白建,还是要淹没,建了也不赔偿。洪家沟那几个村至今未通水泥路,一到雨天,泥泞不堪,孩子们上学要坐船到十几里外的村子。许多村民的土坯房不断出现裂缝。到2008年,眼见着有几户房屋墙体裂缝大得能伸过手臂,风一刮就摇摇欲倒。但移民的命令还没有下,不得已,镇上给村里有危房的家庭发了救灾帐篷,有几户村民一家老少三代都挤住在帐篷里。帐篷冬冷夏热,许多家在帐篷里一挤就是好几年。”

十堰市郧县舒家沟一位35岁的移民在网上这样感慨:“南水北调让我惆怅,这里将是一片汪洋,漫长的等待呀,不知让我们搬向何方,哪里将会是我们新的村庄,何时我才能找到自己的新娘,暂时的住所呀,如今我像被逐出家门的小羊……”

我曾沿着汉水、丹水走了三个月,三个月里,我仿佛总在听到一个焦灼的声音:南水北调,你到底什么时候上马?我们实在等不起了!

(七)

湖北省8万外迁移民全部在本省安置。中国政府在解决中国北方水困境的同时,对库区移民全部实行“有土安置”,即保证人均1.5亩耕地,人均0.1亩集体用地。

湖北省省委书记李鸿忠多次强调,要把党和政府对移民的感情体现出来,要把移民对国家、对大型工程作出的突出贡献,通过对他们的优厚待遇体现出来。他定下目标:必须把移民安置点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湖北大规模移民计划为“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即“四二三计划”。

面对紧迫的“四二三计划”,李鸿忠说: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神圣政治任务,必须确保完成。完成好这个任务,是全国的大局,没有代价好讲,我们是共产党员,我们在岗在位,就必须承担这个政治责任,这是岗位职责所在、党纪政纪所在。也可以不干,不干就不要戴这个帽子,让出这个帽子才可以不背这个政治责任。

“四二三计划”,湖北吹响集结号!

一万名库区移民包保干部宣誓:“忍辱负重,在所不惜!一切为了移民!为了移民一切!”

作为湖北省唯一有迁出任务的移民大市,十堰市各级政府官员在2010年这个春节,都有一种莫名的心紧。心紧的原因就是大搬迁要开始了。除了数不清的工作要做、数不清的矛盾要化解之外,他们还要等待安置区房屋建设完工,而恰恰是建房过程中,移民对房屋质量不满意每每上访、围堵政府;他们心紧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那个决定他们政治前途的“时间节点”:6个月时间搬迁8万人!这是一个什么速度啊!三峡大移民18年才外迁16万人,秭归也是一个县,10年才迁了3万人!十堰才只有几个月啊。如果把2009年一年的前期工作算上,也只有一年多时间,真是天大的工程、天大的任务、天大的艰难啊。

时任十堰市市委书记的陈天会在大会上强调,移民是十堰市“天字号工程”。他说:“移民工作做好了了不得,做不好不得了!”又说:“我们处在这个地区,赶上了为国家作贡献、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时代,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不当功臣,便当罪人。”

陈天会的讲话在库区各县(市、区)引起巨大反响,一个声音、一个意志、一个纪律,在各级移民干部心中轰鸣:“不当功臣,便当罪人!”

为了缓解北方水困境,十堰8万外迁移民开始了大迁徙——

那位95岁被担架抬着上移民车的老爹爹告别的眼泪……

那位病重的大姐坚持到达几百公里外的新家后才安然闭上双眼……

那个出生六天的婴儿和刀口还没拆线的母亲一起迁徙……

把老家的一串钥匙埋进父亲的坟里而后含泪离去的儿女……

夜色里,舒家沟移民齐刷刷站在路边、含泪向故乡望去最后一眼……

几百人站在山梁上放声大哭,然后齐声大喊:舒家沟,再见了……

为了一江清水北送而给移民亡亲下跪的移民干部……

为了一江清水北送而倒下、累死的20多位年轻生命……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前面没有一个敌人,战胜的全是自己!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却必须用意志、信念、责任和血肉之躯穿越枪林弹雨!

湖北儿女噙着泪水,践行着“祖国在上,我把家乡献给你”、“万众一心,一江清水送北方”的庄重承诺。

2010年11月28日,是湖北移民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全省完成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武当山特区4个县(市、区)、21个乡镇、163个村庄的移民外迁,十堰市共组织119批次、18023户、76652人迁往湖北省9个市,武汉、襄阳、荆门、荆州、天门、黄冈、潜江、仙桃和隋州等9市所属的21个县81个乡镇、194个安置点全部安全接迁。十堰市先后出动搬迁车辆10333台次,累计行驶里程超过850万公里!做到了“车不掉漆、人不破皮、不伤亡不漏掉一人”,实现了平安、有序、和谐搬迁。

2010年11月29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向湖北省人民政府发来贺电,称“湖北省创造了移民工作新的辉煌,在新中国水库移民史和水利史上书写了新的篇章”。

就在移民外迁落下帷幕之际,湖北十堰又开始了10万移民的内安、后靠,移民们在更高更远的山冈上创建家园。仅仅一年又九个月的生死鏖战,2012年9月,13个城镇建设和10万人的农村移民内安全部竣工和搬迁。

至此,湖北18万移民,在“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的号令下,全部如期顺利迁徙,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利移民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zhuangxiuzhishi/111254.html

相关推荐

联系电话
微信咨询
手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