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产权房如何建立党支部 强化党建引领 探索“1 2 3”乡村振兴模式

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依托先天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探索推进“123”乡村振兴“郝峪模式”,先后被国家文旅部、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一、背景

中郝峪村位于博山区东南部,全村处于鲁山山脉东部支脉,森林覆盖率达到86%以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生态资源丰富。该村占地面积2800亩,共112户,360人,是纯山区村,发展中先后遇到诸多困难。一是村集体经济薄弱。中郝峪村以农业种植为主,年轻劳动力匮乏,交通不便加之信息闭塞,既没有村办企业,也没有致富门路。二是产业规模小、层次低。由于历史、自然等多种原因,中郝峪村经济发展落后,全村除十几亩果树,多数村民以玉米、小麦种植为主,生产方式粗放,收入微薄。三是乡村治理水平不高。长期以来,受制于基层党组织发展思路不宽、“兴业”本领不够、强村能力不足等问题,乡村治理水平一直不高。

二、做法

中郝峪村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探索形成“123”模式,“1”是以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主体,全面实施公司化运营;“2”是突出抓好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两大引擎;“3”是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人才振兴三大保障机制。

(一)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主体,打造“公司主导村民入股”统一管理模式,全面实施“公司化运营”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由村民自发推选出评估小组,对村集体固定资产、公益性资产以及土地经营权、承包山经营权等资产全面清查和评估。遵循入股自愿、投资自愿的原则,按照村集体占股15%,村民占股85%的分配比例,对全村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所有村集体收入由股份制公司统一支配,全面实施公司化运营。

(二)突出抓好乡村旅游,助推产业振兴

因地制宜,全方位规划旅游体系。回收闲置房屋60余户,投资1880余万元进行改造翻新,打造特色乡村民宿群。

强化体验,打造特色旅游载体。以满足游客多样化情感需求为中心,设立了8家传统民俗手工坊,集合陶艺、木工坊、泥瓦匠、铁匠、纺织、藤编、木版画等当地特色民俗类展品,邀请民间艺人现场展示,让游客亲手体验制作。

沿链聚合,拉长做厚产业链。以乡村旅游为基础,向产业链条上下游延伸,着力推动三产融合,增加旅游产业附加值。

(三)突出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助推生态振兴

注重生态治理和修复。实施森林抚育工程,组织村民修剪树枝、清理杂草,抚育森林1000余亩。建设污水管网1.22万米,拆除河边饭店13家,对2.7万平方米的河道、8000立方米的河岸、1.8万平方米两岸生态进行提升优化,建立村民大食堂所有村民免费三餐,全村实行电代煤清洁能源,解决了家家开火对环境影响。注重人居环境质量提升。高标准修建志公坪景区专项旅游线路,投资50余万元修建4公里生产路并安装护栏,投资600多万元,对全村道路进行全面硬化,道路两侧全部设立特色标识牌、安装路灯,建设5000余平方米停车场。注重打造特色风貌景观。立足实际深入挖掘乡土气息,最大限度保留古树、旧宅、石墙等村庄原始风貌,打造独具北方农家特色的风貌。

(四)强化党建引领,助推组织振兴

选好配强“领头雁”。2003年,在外经商的赵东强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后,准确把握村内生态环境优势,提出了打造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的脱贫强村思路。强化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在推进产业振兴过程中,坚持党支部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地位与主导地位,确定了党支部领导、公司化运营的管理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对全村19位党员进行定岗定责,党员干部自身的工作与公司收入、个人分红直接挂钩,充分调动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五)强化乡村治理,助推文化振兴

突出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按照“以人为本、村民参与,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经济适用、节能低碳,地域传承、特色多样”的设计原则,从地理区位、社会经济、资源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村庄建筑、基础设施、村庄产业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塑造文明乡风新风尚。围绕“文明节俭、群众满意”的目标,积极开展乡村文明行动,村“两委”成员组成红白理事会,服务规范、礼金标准等7个方面对婚丧嫁娶事务进行了规范管理,倡导全村实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小办”,坚定不移破陋习、树新风。筑牢乡村思想文化阵地。发挥好基层干部和老党员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带头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

(六)强化人才支撑,助推人才振兴

小产权房如何建立党支部 强化党建引领 探索“1 2 3”乡村振兴模式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zhuangxiuzhishi/126091.html

联系电话
微信咨询
手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