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湖湖桥小产权房出售,让雷锋精神在吴中大地永绽光芒

吴中是古吴文化的孕育发源地之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吴中区文明办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怎样学雷锋?”

对当代吴中人来说,“吴文化”既是物质层面的“山水苏州”,也是精神层面的“人文吴中”。该区文明办负责人表示,要将吴文化孕育下的“人文吴中”,紧密融合进学雷锋活动中,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展现吴中区精神文明建设新风尚,通过志愿风采团队展示、好人好故事分享,把志愿精神和向善力量向全区传导。

在这种力量的引领下,吴中区不断涌现像“聋儿妈妈吴佳悦”、“描桥老人唐阿毛”等一大批志愿者,像“最美嫂子金连娣”这样的吴中好人。

目前,吴中范围内孕育了超过500个志愿团队,注册志愿者近13万,诞生了8位中国好人、17位江苏好人。志愿服务、崇德向善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社会风尚。

有一种感动,总让人泪流满面。

10几年前,吴中区特殊儿童康复中心的吴佳悦还是一名助听器验配师。

2003年春,她遇到了一个叫倪俊红的聋哑女孩,因为同情,产生了教她说话的念头。吴佳悦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教会了她叫妈妈,用半年的时间教会了她简单的交流。

那一年的母亲节,小红第一次开口叫了吴佳悦一声“妈妈”。她说:“我的妈妈生了我,却没有给我耳朵,是您教会了我听声音,是您教会了我学说话,您就是我的第二个妈妈!”

如今,小红也已经当上妈妈了。她对吴佳悦说:“妈妈,因为有你,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可以和正常人一样说话,工作和生活,我是多幸运啊!”

受小红这件事情影响,吴佳悦从一个助听器验配师变成了一个聋儿语训老师。

每当听到聋儿们唤她“妈妈”时,在幸福的同时也感到重任在肩,因为她知道,一个孩子的康复,在改变一个人,造福一个家庭的同时,还会为社会带来希望与和谐。

吴中区临湖镇有一位“描桥老人”,他骑着自行车,带上干粮、小马扎和工具,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周边的各个乡村桥梁间,为村庄农田间的小桥“描红”。他就是临湖镇湖桥村的82岁老人唐阿毛。

2015年3月3日,老唐在报纸上看到了苏州“描桥老人”黄锦生因病去世的消息。老唐决心延续描桥老人的爱心举动,第二天,他就买来油漆、毛笔,推出自行车,开始了自己的描桥行动。

描桥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在描一座桥之前,老唐先要用抹布、刷子、清洁球等工具为桥梁做一番清洁工作,为了确保描桥后的字迹清晰,漆色牢固,老唐对“描红”的工序可谓精益求精,先是除灰,然后再上一遍清漆,最后才是“描红”。这些工序对年轻人来说已不轻松,而由一位年过80的老者来操作,真可谓“体力活”了。更何况,有的桥名位于桥梁外侧,要扭曲肢体才能够到描红的地点,更加耗费体力。但老唐没有任何退缩,他从自己微薄的养老金中挤出钱来支付描桥的工具、涂漆和路费,不畏寒风酷热,坚守着他的“描桥事业”。

截止目前,老唐已为临湖、东山、横泾、木渎、越溪等地近300座桥梁“描红”,足迹遍布大半个吴中区。

金连娣,吴中区东山镇一位朴实的农村妇女,她36年如一日,像母亲一样照顾瘫痪在床的小叔子,无论遭遇任何的艰难困苦,都无怨无悔。

严家有三兄妹,严补德是最小的男孩,15岁上山劳动时摔伤后,行动逐渐困难,三年后,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

对于这样的现实,金连娣没有嫌弃小叔子是个累赘,干农活时,她愈发的勤劳,回到家后,她和婆婆一起操持家务,服侍小叔子。

2003年起,年迈的婆婆身体逐渐衰弱,直至去世,照顾小叔子的重任就全部落在了金连娣一个人身上。

一开始,金连娣经常为不知如何照顾好而发愁,她向村里的医生咨询,慢慢摸索,尽量让严补德少受些罪。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小叔子翻身,再烧水帮他洗脸擦身,为他换上干净衣服。

伺候小叔子用完早饭,金连娣匆匆扒上几口,就跟着丈夫上山做农活了。他们家里种有近80棵枇杷树、10来棵杨梅树和4亩茶叶地,光伺弄这些产业,夫妇俩就已经累得够呛。金连娣一边干农活,一边还惦记着病榻上的小叔子,一到9点半,她一定要小跑着下山,去服侍小叔子大小便、喝水,等一切安排妥当后再上山干活。

临湖湖桥小产权房出售,让雷锋精神在吴中大地永绽光芒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zhuangxiuzhishi/120863.html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