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和桥镇小产权房房价,牛!一个县级市走出27名两院院士,全国罕见!

宜兴以崇文尚教、耕读传家而著称

就拿近现代来说

宜兴是书画之乡

走出了徐悲鸿、吴冠中、钱松喦这样的文艺男

宜兴是音乐之乡

走出了闵慧芬这样的音乐才女

小兴今天要着重讲的

宜兴是院士之乡

大宜兴盛产高能学霸

小兴在前年就曾推送过

《宜兴有一种震撼全国的特产:教授》

如今,这份豪华大名单又扩充喽!

截至目前两院院士新增至27位!

目前最全

宜兴籍两院院士名单(27位)

周培源(1902-1993)

理论物理、流体力学家与教育家。宜兴芳桥人,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36~1937年在美国参加爱因斯坦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进行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以及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理事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等职。主要从事物理学基础理论中最难的两个方面,即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湍流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并取得突出成果。在发展中国教育事业和组织领导国家科学文化事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潘菽(1897-1988)

心理学家,宜兴归径人。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1年~1927年在美国留学,先后获印弟安那大学硕士和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研究60余年,是中国现代心理学主要奠基人之一。讲授过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等课程,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早年从事记忆、错觉、汉字知觉等实验研究;后主要致力于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提出心理学既不同于自然科学又不同于社会科学,而是具有二重性的中间科学的观点;把心理活动分为意向活动和认识活动,区别于传统的“知、情、意”三分法体系;对意识、身心关系、个性等心理学中重大问题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唐敖庆(1915-2008)

化学家,宜兴市和桥镇人。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名誉校长。50年代起进行有关分子内旋转的阻碍势函数及高分子反应动力学统计理论研究。60年代后系统地开展配位场理论研究,得到了从连续群到点群的群分解链;扩大了维格纳-卡特定理的应用范围,开展了分子氮络合作用的化学键理论研究。在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研究中,利用分子图的拓扑性质得到了共轭分子的本征多项式和分子轨道的一般表达式。80年代主要进行分子固化理论与标度研究和原子簇化学的研究工作。多次组织全国性专题研讨班并亲自任课,培养了一批国内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

吴浩青(1914-2010)

化学家,宜兴市丁蜀镇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复旦大学教授。对电池内阻测量方法做过重要改进;对中国丰产元素锑的电化学性质做过系统研究,利用微分电容-电势曲线确定了锑的零电荷电势为0.19±0.02伏,校正了文献数据并得到国际公认。在应用研究中成果累累,如为储备电池的生产提供有关氟硅酸的电导率与其浓度关系的数据;研制了海军用的海水激活电池,数字地倾斜仪中传感器用的电解液和飞行平台上用的电导液等。在高能电源锂电池(Li/CuO电池)的研究中提出颇有创见的嵌入反应机理,确认阴极反应是锂在氧化铜晶格中的嵌入反应,达到一定的嵌入度后可引起氧与铜间键的断裂而析出金属铜,修正了前人的观点并得到国际确证。

史绍熙(1916-2000)

工程热物理学、燃烧学家。宜兴市官林镇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9年获北洋大学学士学位,1939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天津大学教授,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发明了复合式燃烧系统,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推导出粒子在气缸内涡流中的运动轨迹方程,提出了周边混合气流形成的原理,发明柴油机热混合理论。建立了周期性脉动式流动的能用速度分布方程并求得。其频率影响的无因次式,从而解决了层流流量计多率影响的无因次式,解决了层流流量计多年来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设计问题。研究开发了中国第一台转速为3000转/分以上的高速柴油机和第一台两级自由活塞式发动机-压气机,获两项专利。由于在科学上的突出成就,1987年获得英国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荣誉院士称号,1988年获世界文化协会“爱因斯坦”科学奖,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授予的荣誉奖章。

朱洪元(1917-1992)

理论物理学家,宜兴市和桥镇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院院士。

193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48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第一副所长、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兼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物理部主任等职。40年代全面研究了高速荷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所发出的电磁辐射性质。60年代深入探讨了利用色散关系和么正条件建立低能强作用的理论问题,并对含有光子、电子、中子和原子核的高温高密度系统内部的输运过程等作了深入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60年代中期与物理学家胡宁共同领导一些学者与国际上同时提出并系统研究了层子模型理论,开辟了强子内部结构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在推进中国物理学研究事业、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研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朱既明(1917-1998)

病毒学家,宜兴宜城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9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48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45年采用中国自己分离的菌种研制青霉素成功;发现甲型流感病毒丝状体,并首次在试管中将一个动物病毒(流感病毒)裂解为有生物活性的亚单位;发现流病素的β抑制素,被命名为“朱氏抑制素”,后又发现了γ抑制素;先后于1957、1968及1977年发现了引起世界性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的三个亚型;查明婴儿中毒性减毒麻诊活疫苗;发现并研究了存在于自然界的毒力减弱的温度第三株流感病毒;1981~1988年领导并参与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哺乳动物细胞基因工程疫苗。

章综(1929.5.16生)

物理学家,宜兴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59年赴列宁格勒前苏联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进修。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磁学研究室主任、副所长。1982~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副主任,1984~1992年任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凝聚态物理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50年代解决了铝、铜、镍三元合金系中τ相晶体结构的疑难问题,首次发现单相区内晶体结构可按一定规律变化,从而提出了“一个单相区内不一定只能有一种晶体结构”的观点。60年代在软磁铁氧体多晶和单晶的多项研究中获创见性成果。70年代至80年代,在特殊用途介质小型接收天线研制、科技管理工作中和90年代担任中子散射谱仪国际合作项目中方负责人时作出了贡献。

程镕时(1927.10.18生)

化学家,宜兴人。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194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早年参加中国合成橡胶的研究开发工作,从事顺式聚丁二烯橡胶分子表征研究,为顺丁橡胶的先型和聚合条件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作为主要参加者之一的“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和参加部分工作的“稀土络合仙化聚合的顺丁生胶的表征”及“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室”都获得国家奖励。在高分子溶液性质方面的研究中,曾提出普适特性粘数-分子量方程等应用广泛的公式。在凝胶色谱方面,创立扩展分离效应的统一理论,以及绝对定量化原则,获得许多应用。80年代后期在稀、浓高分子溶液的转变和冰点降低的标度定则、交联网络结构的表征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

朱邦芬(1948.1生)

凝聚态物理学家,宜兴宜城人。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1年获清华大学固体物理学硕士学位。1981年至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0年1月任清华大学离等研究中心教授,2003年4月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数十年潜心物理学研究,与黄昆院士一起确立的半导体超晶光学声子模式理论被国际学术界称为“黄朱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低维半导体物理,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建立了量子阱中激子旋量态波理论,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2本,编书3本。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禇君浩(1945年3月生)

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宜兴人。2005年新增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物理系,1981年和1984年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科技委副主任,是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开展了用于红外探测器的窄禁半导体碲镉汞(HgCDTe)和铁电薄膜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提出了HgCDTe的禁带宽度等关系式,被国际上称为CXT公式,广泛引用并认为与实验结果最符合;建立了研究窄禁带半导体MIS器件结构二维电子气子能带结构的理论模型;发现了HgCDTe的基本光电跃迁特性,确定了材料器件的光电判别依据;开展了铁电薄膜材料物理和非冷红外探测器研究,研制成功PZT和BST铁电薄膜非冷红外探测器并实现了热成像,为国家物理科学和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吴岳良(1962.2生)

理论物理学家,宜兴市太华镇人,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考取中科院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光召院士。1987年取得中科院理学博士学位。同年10月到德国多特蒙德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在德国美茵次大学、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回国,应聘于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现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粒子物理、量子场论和宇宙学方面研究。创建味对称规范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大气和太阳中微子振荡之谜。发表论文近百篇,并得到了大量引用。获1996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研基金,1998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被中组部等六部委授予“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05年“电荷-宇称对称性破坏和夸克-轻子味物理的理论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周镜(1925.12.21生)

岩土工程专家,宜兴宜城人,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大学,获硕士学位。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铁路路基建设和科研工作,为路基土工理论及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作出了较系统和突出的贡献:提出按黄土结构力学性质确定边坡的理论;提出了第二破裂面计算衡重式挡土墙土压力原则和判别墙后滑动面出现范围公式;最早采用桩排架支挡、短密砂井和生石灰桩处理软土路基取得成功,为贵昆铁路、塘沽新港铁路大面积软土路基的修筑作出了贡献;提出了静力触探确定桩承载力的综合修正系数法,并较系统地组织解决了静力触探应用中的技术问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昆铁路新技术”项目的主要参加者之一。结合工程,指导研究生研究软土连续加荷固结试验技术、土工织物加固软土的破坏机理、长江下游片状砂的工程特性、实用的软土沉降计算方法等。

高鼎三(1914-2002)

半导体器件与物理学家、教育家。宜兴市丁蜀镇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取得硕士学位后又攻读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在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任副主任、半导体教研室主任。1956年,带领研制小组试制成锗半导体大功率整流器;在他的指导下,又研制出开国内先河的锗光电二极管。1959年主持建立全国第一个半导体系,并担任系主任,其间曾兼任集成光电子研究室主任。1976年,主持研制的锌扩散砷化镓平面条形双异质激光器获全国科技大会奖;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合腔波导互补半导体激光器横模特性及纵模锁定效应的研究”1988年获电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1991年,指导博士研究生承担“大功率光触发晶闸管”研制工作,其成果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沙庆林(1930.5.7生)

道路工程专家,宜兴市周铁镇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宜兴市周铁镇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7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公路学院,获副博士学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公路路面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与施工。主持的路面设计理论、重型压实标准、半刚性材料性能和组成设计、半刚性路面等重要成果有大量创新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成果应用已形成中国高等级公路路面的修建模式。1984年来,先后参加了10余条总长约1300公里高速公路路面设计和施工,利用研究成果修改设计,仅减薄沥青面层就节约投资逾2亿元。“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抗滑表层成套技术”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薛鸣球(1930.10.18生)

光学专家,宜兴市官林丰义人。

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构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曾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光学仪器和光学系统设计研究工作。1958年研制了中国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1959年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大口径高倍率观察望远镜。1967年为中国第一代遥感卫星负责设计了高质量光学系统。在地对空的摄影光学系统中,研究并解决了高级色差的校正、减少中心遮拦和防止杂光、便于工艺实现等问题,促进了中国各种大型靶场光学测量装备顺利研制成功。主持过全国性的电影物镜与电视摄像镜头的设计工作,为中国摄影光学系统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变焦距光学系统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程天民(1927.12.27生)

军事医学专家,宜兴市周铁镇人,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1年毕业于第六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创伤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专家组成员。是中国核试验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对发展防原医学和战创伤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主持复合伤研究,阐明了放烧、烧冲复合伤的发生机理,提出新的防治理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编了中国第一部以本国材料为基础的《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防原医学》和《创伤战伤病理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并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总后勤部“一代名师”。

陈太一(1921-2004)

通信技术专家,宜兴宜城人,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1946年获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硕士学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通信部科技委员会委员、教授。在军事通信和指挥自动化方面作了开创性、奠基性工作。坑道通信埋地天线、丛林通信等科研成果解决了军事通信中的重大问题。1978年提出的“三网一系统”构想,在“七五”、“八五”军事通信科研与型号研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指挥自动化工程中负责体制论证和总体方案设计,领导并研究了前期C3I系统集成中的关键问题。主持半导体战术电台系列、短波单边带系列、长距离海缆通信系统和数字保密通信系统研制。在卫星通信、数据通信、程控交换、网络管理、通信抗干扰等领域做了大量先导性工作。长期从事通信工程教育,培养了大量知名专家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编写出信息论系列教材、出版《数字传输》、《程控用户交换机原理与设计》、《综合业务数字网导论》等专著。

唐西生(1938.1.20生)

核科学技术专家。宜兴市和桥镇人,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早年就读于和桥私立小学和新河中学。1956年考取北京航空学院,1961年在该校空气动力专业毕业,分配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从事国防科研工作,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88年调入解放军第二炮兵第四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二炮核军备控制技术研究专家组组长、国务院中央军委军贸办军控局高级顾问等职。1995年5月,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日内瓦裁军谈判。是著名的核技术应用专家,在邓稼先、周光召等老一辈著名科学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在核装置理论设计、核弹头和常规弹头装备发展论证、军备控制研究等领域倾力开拓,完成了国家和我军许多重要科研课题,为我国航天航空和国防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1996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1990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6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届专业重大贡献奖。

吴中如(1939.9.9生)

水工结构专家。宜兴大塍人,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大坝安全监测和水工结构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子题6项,国家三峡重大基金课题等5项,三峡临时船闸、升船机和二滩等工程项目5项,龙羊峡和佛子岭等科研项目50多项,先后获国家、省部委科技奖9项。其中“高坝安全监测技术及反馈”(承担7个子题中的4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变形监控指标拟定的理论和方法、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专家系统、建立完整的监控模型体系、发展和完善反分析理论,并将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创造性成果。发表论文90多篇,出版《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理论及其应用》、《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专家系统》等专著3部。

陈国良(1934.3.2生)

金属材料专家。宜兴人,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1年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经院系调整入清华大学,1955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高温合金研究。创建我国第一个高温合金专业,解决歼六飞机发动机涡轮盘质量,做出重要贡献。研制成功石油催化裂化能量回收烟气轮机铁基和镍基二代高温合金轮盘等关键部件,得到大量结合我国资源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含镁镍基合金,应用效果显著。解决铁基合金的晶界脆性。建立疲劳蠕变交互作用图和部件寿命估算新方法。在新金属材料领域有重要创新成果。发现铌提高钛铝合金抗氧化性及高铌合金相关系,其高铌钛铝合金被誉为高性能钛铝合金的“首例”。块体非晶结构研究受到重视。获得“烟气轮机大型涡轮盘及叶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4项国家级奖。6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及12项2、3等部级科技进步奖。专利11项。主编专著9本,学术论文350篇及学术报告75篇。

黄瑞松(1938.7.18生)

飞航导弹技术专家,研究员。宜兴市和桥镇人,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3年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1965年调入七机部三院(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工作,历任总体设计部研究室主任、设计部主任、第三研究院副院长、第三研究院科技委主任。长期从事飞航导弹的研究、设计、试制和试验工作,曾担任几个型号的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总指挥。现任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第三研究院科技委顾问、型号总设计师。曾4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三等奖各2次;曾获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国防科工委一等功和航天奖。1990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陈志南(1952.6生)

细胞生物学家,宜兴人。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细胞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主任,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常务理事、细胞工程与转基因生物分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等职。长期从事肿瘤细胞生物学、抗体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等方面研究。从事的HAbl8G/CD147分子与细胞外基质研究,取得多项开拓性成果。经过25年不懈努力,研制成国家生物制品一类新药利卡汀。该药于2006年5月上市,成为全球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新药靶的肝癌单抗靶向药物,具有较好疗效和安全性。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1项,软件著作权2项,1998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任南琪(1959.3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家,宜兴人。2009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分子生态学、有机废水处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区域环境污染防治等学科领域研究。他将生物学理论应用于工程技术中,在生物制氢和工业废水处理等应用基础理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7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专著和编著9部,获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已培养出博士后12名,博士35名,硕士60余名。曾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丁荣军(1961.11生)

电力电子及控制技术专家,宜兴市徐舍镇人。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4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电力机车专业,长期从事轨道交通牵引控制、牵引变流和网络控制技术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创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标准体系和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模式,主持了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中国铁路进入“高铁”和“重载”时代作出了杰出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铁道部火车头奖章、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詹天佑成就奖等多项荣誉,成为全国轨道交通牵引电传动和网络控制技术的权威专家和领军人物。曾任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牵引电气设备检验站站长、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南方)技术委员会委员、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SAC/TC278全国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中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9年起任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朱蓓薇(1957生)

食品学专家,宜兴人。2013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7年出生于陕西省杨凌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由于父亲在杨凌农业技术学院工作,少年时的朱蓓薇就对农业科学实验产生了兴趣。1982年大连工业大学(原大连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学士;2004年日本冈山大学食品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近三十年来一直从事食品科学与加工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在辽宁、山东、吉林、内蒙、新疆、西藏、四川、湖北等省实现了产业化,培育了多个国家、省级驰名商标和知名品牌,创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超过50亿元。

张旭(1961年8月生)

神经科学家,籍贯江苏宜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

1961年8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江苏宜兴。198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4年获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机理研究。系统性地研究了慢性痛的背根节和脊髓基因表达谱,发现了内源性钠钾泵激动剂等新的痛觉信息调控系统,为临床镇痛及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发现了伤害性感受神经元中阿片受体亚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吗啡镇痛耐受的相关性,拓展了受体复合体功能及药物研究方向。发现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3(FGF13)通过稳定微管调控神经元和大脑的发育,阐明了FGF13基因缺陷造成智力障碍的机理。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等。

看完以上简历

宜兴和桥镇小产权房房价,牛!一个县级市走出27名两院院士,全国罕见!

本文地址:http://www.xcqxcq.com/dcnews/124414.html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返回顶部